古代茶人有哪些品质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古代茶人有哪些品质

经常翻阅有关茶文化与历史的书籍,也常阅茶诗,品茶画,日积月累,有了对于“茶人”的认识。

古代茶人有如下几个特征,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深谙茶文化。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,早在唐代,茶圣陆羽(733-804)著述《茶经》,略晚一些则有唐代内廷刘贞亮,识茶善饮,提出“茶有十德”:“以茶散郁气,以茶驱睡气,以茶养生气,以茶除病气,以茶利礼仁,以茶表敬意,以茶尝滋味,以茶养身体,以茶可行道,以茶可雅志。”

陆羽、刘贞亮的茶文化学说,后经历代茶人丰富发展,构成完整的中华茶文化,涵盖了知茶、辨水、煎茶、品饮、选择茶具等茶艺知识,以及对于茶诗、文、书、画、印的鉴赏。

许次纾是明朝的茶人和学者,有《茶疏》传世。他提到的饮茶之境:“鼓琴看画,明窗净几。风日晴和,轻阴微雨,小桥画舫,茂林修竹”,为中国茶文化营造出了有别于日、韩的中国式茶境。饮茶讲究氛围,于绿竹流水的小环境中,评茶赏壶、谈诗论画、鼓琴歌咏,成为茶人茶事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一直以来,茶人品茶不仅择茶、择水、择器、择友,对饮茶的环境也有着独到的品位与审美标准。唐代岑参《闻崔十二侍御灌口夜宿报恩寺》:“闻君寻野寺,便宿支公房。溪月冷深殿,江云拥回廊。燃灯松林静,煮茗柴门香。胜事不可接,相思幽兴长。”

灌口,地处四川都江堰。报恩寺,苏州最古老的一座佛寺。友人崔十二赴灌口上任途中夜宿报恩寺,那里曾是支公下榻的地方。支公,名遁,东晋著名佛学家,佛茶之祖,南下讲学弘扬佛法期间,曾驻足报恩寺。诗中描述了烧柴煮茗的环境:明月清辉,禅房深殿,幽静的松林,江云缭绕的回廊。

明代朱权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,晚年时,朱权遁居山林,钻研琴曲,潜心茶道。他在《茶谱》中提出这样的观点:“栖神物外,不伍于世流,不污于时俗;或会于泉石之间,或处于松竹之下,或对皓月清风,或坐明窗静牖。”这几句勾画出茶人聚饮的环境面貌:与泉石松竹为伴,窗明几净,明月清风。

得好茶必相约共享,是茶人的美德与惯例。品茶之中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评茶、论水、赏壶,也有书生纵论天下事之率真。茶人间的分享,在茶诗中多有体现。

唐代薛能《蜀州郑史君寄鸟觜(同“嘴”)茶因以赠答八韵》有诗曰:“鸟觜撷浑牙,精灵胜镆铘。烹尝方带酒,滋味更无茶。……得来抛道药,携去就僧家。旋觉前瓯浅,还愁后信赊。千惭故人意,此惠敌丹砂。”鸟嘴茶产自广东潮州,后称凤凰水仙。因茶芽形似鸟嘴,故名。诗中写道,在喜获鸟嘴茶后,诗人连灵丹妙药都顾不上了,直奔佛寺与和尚茶友共饮。

苏轼《赠包安静先生茶三首》,可看作是三篇日记,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。一日,苏东坡造访一寺庙,正赶上老朋友烹日注茶(也称日铸茶,产自浙江绍兴会稽山日铸岭——越王勾践铸剑处)。东坡饮后称赞色、味极佳,自忖今夜不会困倦,当激发灵感吟诗作赋。次日,僧人又将罐中所藏的建茶(产自福建建州)相赠。东坡受赠,拟日后泛舟以此茶提神,并念及另一茶友包居士。三日,适逢包居士酒醉,诗人慷慨转赠为其醒酒,还不忘叮嘱:茶不可冷饮,要趁热喝。

共同的嗜好、性情,使茶人结为莫逆之交,并以共享香茗为乐事。

茶人还常怀悲悯博大的仁爱之心。茶人在感受茶香的同时,也看到了茶农的疾苦。唐代李郢《茶山贡焙歌》,描写了阳春三月采茶时节,茶农起早贪黑制茶的艰辛,而征缴贡茶的差役飞扬跋扈,不过只是为了使君王能在“清明宴”上饮到明前茶。像这样深入茶山反映社会矛盾,体恤民情,关心茶农疾苦的诗作可谓难能可贵。

诗人寄希望于督造贡茶的“使君”能够进谏皇上,改善茶农悲苦的境遇。然而寄希望于忠臣,寄希望于好皇帝,真的能改变茶农疾苦吗?这是本诗的局限。

来源:北京晚报、北京茶世界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